作者:龙岸业务园长 柏 林
当今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专用名词,如80后,90后,充满张扬的个性是他们的代名词,而这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自80年代后,我国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些独生子女的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教育好独生子女,以及独生子女对第二代独生子女的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期待解决的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社会的、学校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网络,才能更加有利于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
中国的独生子女,出生在改革开放年代,中国经济繁荣、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他们是在看着日本卡通、美国动画、喝着可乐、啃着汉堡包、打着网络游戏、听着手机音乐长大的,没有吃过苦,也没受过磨难。父母几乎不需要他们承载任何家庭劳动,过多地包办代替,以及都市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物质生活,给他们学习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创造带来了很大程度上条件的限制。有这样两则新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则是有个小孩在上幼儿园的路上,鞋带松了,把脚一伸,对爷爷说:“过来,把我的鞋带系上。”另一则是某市有个学生考上了本市的一所大学,父母将其送到了学校,周末他想回去,却不认识回家的路,只好在学校等父母来接他。这两则新闻生动地反映了目前中国独生子女教育的现状和缺失。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国现阶段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得不让我们好好反思。下面我就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不良因素、原因和对策展开说明:
一、独生子女身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原
1、自我意识过于强大
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四个老人,两个独生子女,第三代又是独生子女,所以就会造成家长们对孩子的格外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种众星捧月的家庭教育方式使独生子女们潜意识里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做事、评判显得较为专断,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不同程度地带有追求自我、突出自我、实现自我的个人主义倾向。因此,他们在生活中,总表现为我行我素,甚至不顾各种制度的约束。
2、心理脆弱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可是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优越的物质生活促使家长们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什么都提供最好的,甚至包办了孩子的独立成长,避免可能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一切挫折和困难,使其生活在保温箱里,一旦走入社会,遇到挫折、困难时,往往难以应对,当面对强大的心理冲击时则无法自我调节和控制,极易出现极端行为。
3、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近年来,许许多多大学生要父母陪读的事例时有报道。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家长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素质教育,只要好好学习,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由父母来完成,从小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母百事包办的行为和过于细致的照顾导致独生子女缺乏应有的生活体验,一旦脱离父母,日常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爱”会使孩子形成习惯性依赖,最重要的是会使孩子缺少自信和主见,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判断能力。
4、性格孤僻叛逆
独生子女群体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独处的环境中,缺乏兄弟姐妹共同成长的经历,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僻,不合群的孩子虽然谈不上是什么病,却妨碍他们去适应周围环境和学习新知识,因为不合群,所以与同学相处不够融洽,甚至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赞同时就会使他们的积极性降低,从此远离集体、孤芳自赏,过于敏感、多疑的情绪极易使他们产生压抑、逃避的心态。有的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的要求过于严格,甚至有些苛刻,让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从而致使独生子女产生愤慨、叛逆的情绪,急切渴望摆脱父母的安排。
二、如何培养独生子女健全的身心情感
1、孩子呼唤伙伴,伙伴是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群体
独生子女在家里,只有一个位置---接受关怀、接受保护、接受给予。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他们不可能跳出这个位置去看周围的人和自己,主动想着关怀和给予别人。那么对独生子女进行合作教育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就变得十分艰难,难就难在无论多么生动的教导都会变得空洞无物,独生子女的特殊位置容易使教育成为空中楼阁。
独生子女在家里只扮演一个角色——被爱的角色,一个长期扮演被爱的人是不会想到去爱别人的。即使有爱人的愿望,在家里也找不到能接受其爱的对象。人不但有被爱的需要感,还有爱人的需要感。而独生子女在家里的角色,使他们失去了产生后一种感觉的可能。独生子女的很多问题,并不出在独生,而是出在独育。独育强化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走出家门,让孩子进入更广阔的群体空间。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孩子的欢乐是孩子给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进入群体社会的行为规范都是在游戏和娱乐中建立起来的。人是群体存在物,离开群体,人便无法展现自己,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需要借助各种对象来认识和发现自己,这个对象就是不同成长期的不同伙伴。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说:“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玩耍、相爱、互助的经历,没有模仿、尊重的经历,最后也没有共处的经历——没有共同的享受,也没有共同努力的经历——简直什么都没有,连普通的来往都没有。”独生子女在家中能够享受到丰厚的物质待遇,也能体会到家长的爱,但他们心里仍感到孤独,他们需要同龄伙伴的友谊,喜欢跟伙伴玩耍。有的家长怕孩子心玩野了,不让孩子出门串门,怕小伙伴干扰自家孩子的学习,或弄坏家中的东西,弄脏地面,不准他们来。孩子诉苦道:“放学回家等于进了鸟笼,一点自由都没有。”
因此,家长应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伴交往,鼓励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图书拿出来与小伙伴一起玩、一起看,有好吃的食品拿出来与伙伴共享。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争吵和打架,遇见这种情况,家长也不要太紧张,解决孩子争吵和打架的过程,就是对孩子进行如何做人的教育。而且同伴之间的争吵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和科技小组活动、知识竞赛、运动会等。鼓励孩子多为集体做好事,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相互关心、互相谦让、热爱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2、培养独立乐观的孩子
不是独生子女天生喜欢依赖,而是独生子女失去了表现独立的机会。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对孩子放手,给他一点儿自己设计和安排生活的空间,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随时随地得创造生活。
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去锻炼,是国外每一位家长给孩子上的第一堂家教课。如果小鸡在母鸡的翅膀下成长,永远也不可能自己去觅食;如果小鹰只是在老鹰的呵护下长大,永远也不能翱翔天空。父母给孩子创造一个锻炼的条件,是孩子走向独立的开始。乐观是一种良好的态度,乐观是一种美好的品格,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营造追求快乐的环境,培养乐观的性格。教会孩子调整心态,切忌压抑孩子的快乐,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各种活动和多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培养其爱好。
3、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了解什么给孩子带来快乐,仅仅是年长的人给了他什么东西,还是他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给别人做了什么事?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然而,在父母所给予的不求回报的爱下,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懂得感恩。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地,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只有让孩子在爱的教育中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家庭是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想要孩子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首先要提高父母的地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家庭生活的给养者,是家庭的核心领导者;其次要让孩子学做家务事,体验父母的辛劳,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三要父母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当父母的要多照顾年迈的老人,孩子会耳濡目染,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自觉的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四要培养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对他人感恩,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鼓励孩子的感恩做法。
4、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自然亲近,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之人,总是积极与大自然对话,从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许多独生子女家长非但不创造机会让孩子和自然亲近,而且还设置种种障碍阻止孩子和大自然对话。
亲近自然,有助于孩子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天体知识、宇宙奥秘,只有让孩子置身其中,才能使其获得许多鲜活的知识。有一位小女孩,为了探究蜜蜂发音的器官,自己就抓了一只蜜蜂。先把蜜蜂的翅膀撕掉,蜜蜂还是嗡嗡作响。她继而用针捅蜜蜂身上的两个黑点,蜜蜂停止了叫声。据此她推翻了书上蜜蜂用翅膀发出声音的定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试想当初她的父母一味反对抓蜜蜂、搞实验,她会有如此发现吗?
亲近自然,有助于孩子锻炼强健的体魄。户外散步、郊游、爬山等形式都是较好的亲近自然的方式。1936年,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回忆起自己青年时期体育锻炼的情形时说: “寒假里,我们就脱掉衬衫让雨淋,说这是雨浴。烈日当空,我们脱掉衬衫,说是日光浴。春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大声叫喊,说这是一种叫做‘风浴’的新体育项目。在已经下霜的日子里,我们露天睡觉,甚至于到11月份,我们还在寒冷的河水里游泳。这一切都是在锻炼身体的名义下进行的,这对于增强我的体质也许很有帮助,我后来在中国南方的多次往返行军,以及从江西到西北的长征路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体质。”正是通过这些吃苦的“体育项目”的千锤百炼,毛泽东为在以后的战争环境中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为一生从事艰苦繁重的革命工作,打下了坚实的体魄基础。
亲近自然,有助于磨练意志和毅力。在当今教育界,人们特别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仅靠智力因素很难取胜。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必须有非智力因素的辅佐。
5、教育要严爱结合,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
唯物主义论的观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培养孩子也是如此,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父母做个正确的引导力量就足以。因为不管家长的训斥与嘲讽的出发点多善良、理由多实在,但其教育效果必然适得其反,所以要严爱结合恰当,严中有爱,爱中有严。首先家长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培养观念,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关键在于家长如何去塑造,家长学会放手,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主动交朋友,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其次,在家庭中要给予孩子恰当的爱,无论孩子多么淘气、叛逆,都要他明白自己是有价值的,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可依赖的加油站。其实,孩子的叛逆不仅针对父母,对老师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那么,作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学校教育的作用更不容忽视,目前,较多中小学已经注意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但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联系制度,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知识权威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虽然现在家长的文化程度较高,但真正懂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的家长并不多,学校应当把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当作份内的工作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中,使更多的家长懂得教育,有的放矢,以便更好的教育我们的未来。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成功的孩子,只有不成功的父母。作为家长,要正确审视自己的行为才能正确引导孩子,从而使他们在社会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教育独生子女的方法有很多,最重要的是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老师确立发展的育人理念,才得以让我们的独生子女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如今不得不面对应试教育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素质教育,让一个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身心健康的人才能担负起更多更大的重任,我们的教育才会不断地前进!
【参考文献】:
[1]张燕燕、刘晓莉: 独生子女品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 淄博师专学报,2007、(02)。
[2]刘兰:独生子女教育浅议[J].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3]安璟、刘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独生子女教育的启示[J]. 文教资料2008,(03)。
[4]乔丹:21世纪独生子女终身教育管理问题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0)。
[5]王强: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研究[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6]陈科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行为特点和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J].社会调查与研究,1985,(6)。
[7]崔素文、张海涛:独生子女问题30年回顾[J].人口与经济,2010。
[8]关颖: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9]万云英、刘金花:独生子女的心理与教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 上一篇 :暂无数据
- 下一篇 :如何指导大班幼儿的美术活动